乡村振兴专题 | 乡村振兴如何走宜居化道路——美丽乡村建设重点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同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纵观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历程,结合国内外乡村建设经验和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乡村振兴势必要走一条以人为本的宜居化道路。

查看更多

基于资源价值识别与生态安全评价的风景名胜区分级保护规划技术

Jan 15, 2021
设计时间:
2017-2019
项目介绍:

项目来源: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完成单位:世界遗产保护发展中心
主要完成人:张同升,孙艳芝,张海洋
起止时间:2017年12月至2019年10月

成果简介

课题紧扣新时代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需求,运用大量数据资料,梳理了中国风景名胜区的特色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了国家公园体系建设新形势下风景名胜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强调了风景名胜区在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应坚持的特色属性。

(1)风景名胜区是国家法定的保护区域,属于国家公共资源,是国家公益事业。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的禁止开发区,是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形象的重要代表。集中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天人合一”价值观、“融情于景”的自然山水审美观和中华地域文化的精神教化功能。

(2)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国家公园空间布局研究、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原则以及风景名胜区自身特色属性方面,探讨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保护发展的总体影响,提出自然保护地空间整合优化宜实事求是、科学论证、客观评估交叉重叠空间区域保护强度,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进行整合,风景名胜区的整合与保护宜尊重中国国情、坚持中国特色、突出风景价值等建议。

(3)围绕风景资源价值评估和生态安全评价两个决定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方式和程度的关键方面,提炼出较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模糊数学和GIS空间分析的评估模型,对风景名胜资源定量化评价进行了有益探索。

成果应用情况与效益

间接经济效益:

以依托本课题,可继续跟踪服务,深化研究,且已产生系列延伸研究。

社会效益:

在地方实践上,课题以论文形式公布的相关技术方法,对北京等地区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工作具有较强实践参考意义。在专业领域内,先后7次组织、参加学术行业会议交流,形成会议建言,加强了风景名胜区的行业交流和跨行业宣传,与社会各界在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特色等方面形成共识。

环境效益:

提升了社会公众对风景名胜区的认知,风景名胜区不等同于旅游景区,有利于普及正确的自然保护地理念,更好地贯彻自然保护地教育、审美、科研的公益特性,培养国民精神意识。

推荐案例
暂无数据